康复期是患者经过治疗摆脱疾病限制,逐步回到正常生活活动中去的过程,这段时间是患者整个病程转归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不同的患者及不同疾病的康复期有所不同,所需时间的长短除与病情、身体素质、知识水平、年龄、性别、性格特点、社会心理因素等有关外、还与这时期患者的心理活动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其心理活动特征可引起康复期的延长而不利于康复。因此护理人员在这时期应该是患者康复的指导者,使患者能够掌握有利于自己康复的卫生保健知识与方法,自觉加强功能锻炼,使心身功能恢复到最佳状态。在临床上对康复期患者的心理活动研究最多的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肢体残缺者、脑血管病后遗症者及精神病患者。
1、心理特点
康复期患者的心理活动变化是多样的,一般地讲,主要有以下特点:
(1) 消极、抑郁情绪:这时期有的患者怀疑,担心自己是否有恢复正常活动的能力,或担心得不到家庭、子女的照顾,对病后的生活安排顾虑重重,因而出现消极,抑郁情绪。如肢体残缺的患者,特别是年轻人致残,多会考虑婚姻、学习、前途等问题,自卑感较强,孤独,不愿与他人接触,内心有强烈的压抑感。有的患者因致残而被迫放弃原来极感兴趣的工作,而造成烦躁、愤怒、忧伤等情绪,严重时可产生绝望感及轻生念头。但也有的肢残患者为了改变自己的现状和待遇,也有着强烈的要求康复、求知和就业的欲望和需求,有着自强不息,能充分显示自身力量、价值和尊严的坚强意志。
(2) 依赖性增强:有些患者久病后依赖性增强,因怀疑疾病尚未痊愈而诉说全身不适,希望延长住院时间。如手术后的患者可以下床活动时仍不愿下床行走,怕活动造成手术失败、或因怕疼而放弃锻炼。但有些患者因病痛消除,自认为病愈而产生兴奋情绪。甚至不听从医护人员的劝说,过多活动导致疾病的复发。
(3) 产生神经衰弱症状群:重病恢复期的患者因病时消耗大量的体力,各种生理活动尚处于调整恢复阶段,尤其是大脑的功能活动尚未完全恢复,常可出现失眠、多梦、虚弱、头昏、头胀、健忘、智力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存在容易使患者产生尚未从病魔中解脱出来的感觉。
(4) 悲喜交加的矛盾心理:精神病康复期,患者的自知力已经恢复,对发病的情况大多有所回忆,不仅知道由于自己发病给家庭所造成的沉重负担,而且知道自己今后生活道路的艰难,尤其考虑到社会上对精神病患者存在不正确的看法和歧视等现象。此时的心理活动是复杂和矛盾的,既有疾病康复后的喜悦、欢乐和欣慰,也有瞻前顾后所带来的种种压抑、烦恼和忧虑。